象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新闻

信息来源:象山档案馆 发布时间:2013-04-25 点击率: 

 项目代码:   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曲  艺               
项目名称:            唱 新 闻             
保护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  浙江省象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二○○九年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
民间文学(Ⅰ),传统音乐(Ⅱ),传统舞蹈(Ⅲ),传统戏剧(Ⅳ),曲艺(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传统美术(Ⅶ),传统技艺(Ⅷ),传统医药(Ⅸ),民俗(Ⅹ)。
(二)此申报书可在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
www.ccnt.gov.cn)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或复制。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做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准确无误。
(二)第二项“基本信息”的“保护单位”栏目,应填写具体承担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每个申报项目只能填写一个保护单位。
“法人代表”栏目,应填写保护单位的法人代表。“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栏目,须填写保护单位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
(三)第三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2、具体表现形态。“传承谱系”栏目,要填写项目的清晰的传承脉络,“代表性传承人”栏目,要填写省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四)第五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应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五)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目   录


一、 项目简介……………………………………………………1
二、 基本信息……………………………………………………3
三、 项目说明……………………………………………………4
四、 项目论证……………………………………………………9
五、 项目管理……………………………………………………11
六、 保护计划……………………………………………………12
七、 重要辅助材料………………………………………………15
八、 当地文化行政部门申报意见、当地政府审核意见………27
九、 省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28
十、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中央直属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意见…30

一、项目简介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是广泛流传于宁波市所属象山县及周边北仑、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影响遍及舟山市的岱山、普陀等。象山境内的唱新闻皆用象山土腔土调演唱,内容都是本地风土人情,所以又被称作“象山唱新闻”。
  新闻,旧时称朝报。据《象山县志》记载:“清末,新闻传入本县”,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另有民间艺人口传,唱新闻产生在南宋时期,当时有13个象山有志者,用演唱象山乡音的方式把流落在外的游子召回故乡,途中吸收了临安、杭州、绍兴等地民间曲艺的养分,逐渐形成“唱新闻”。唱新闻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说唱兼锣鼓伴奏,唱词多为七句,也有长短句,双句押韵。演唱时艺人挎花鼔筒(坐置在膝上)左手提小锣,右手小指与无名指夹鼔槌,拇指与食指拿鼔板,自敲自唱,有时也有二人分持锣鼓同唱。传统节目长篇有《吊发圈》(象山始创)、《笼箱记》、《玉手坠》、《还金镯》、《白玉带》、《陆德林掏风藤》等;中篇有《锁吊兰私情》、《三县并审》、《药狗记》、《雌雄镯》等;短篇有《人人拥护四十条》、《沥洋糖厂俞银根》、《秀娣闹海》等。
已知象山较早的新闻艺人是清末民国初的象山东乡溪沿村盲艺人“花眼定”,还有号称“新闻三大圣”的贤庠镇海墩村贺根本、涂茨镇大坦村傅天龙、墙头镇吊水眼村周成法,他们以演唱传统节目为主。1952年7月县曲艺协会成立,推选新闻艺人叶荣彪为主席。叶荣彪、董顺发等人创作演唱的《人人拥护四十条》、《骨肉同胞》等节目参加宁波地区演唱并获奖。上世纪七十年代叶胜建、李素琴学习唱新闻,以编演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短篇节目为主,讲求语言通俗诙谐,故事情节生动,深受群众喜爱。节目《陈老大的心事》、《让新房》屡获国家、省、市大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电视机等现代传播媒体的普及,观看唱新闻的观众越来越少,很多艺人改行另谋出路。特别是老艺人目前都年事已高,中青年表演艺人越来越少,唱新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急需予以保护。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唱新闻    属    地     浙江省象山县   
保护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文化馆     法人代表 张曙   
通讯地址 象山县丹城广场路17号 邮   编 315700   
电    话 0574-65775111 传   真 0574-65775115   
电子邮箱 
xswhg1950@yahoo.com.cm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唱新闻”自清代末期传入象山,语言、唱腔都用本语土调,自成一派,故作“象山唱新闻”,是群众喜闻乐见,也是非常普及的民间曲艺。
象山县位于东经121°34'-122°20',北纬28°45'-29°49',居我国海岸线中部长三角南翼的东海之滨,浙江省中部沿海中段,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
象山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全县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5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779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0公里,海岸线长924.67公里,占全省八分之一,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南部石浦港长18公里,是全国六大一级中心渔港之一,国家二类开放口岸。
象山由“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基本格局组成,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17℃,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56%以上,山海风光旖旎秀美,素有“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 
三、项目说明

 
分布区域 
唱新闻流布于象山县丹东街道、丹西街道、爵溪街道、石浦镇、西周镇、贤庠镇、墙头镇、泗洲头镇、定塘镇、涂茨镇、鹤浦镇、大徐镇、新桥镇、东陈乡、晓塘乡、黄避岙乡、茅洋乡、高塘岛乡等18个乡镇(街道),影响遍及舟山市的岱山、普陀等地。   
历史渊
源 唱新闻传入象山的时间,有两种说法。据浙江人民出版出版《象山县志》记载:“清末,新闻开始传入象山。已经发展衍变了100多年。”清末期间,为盲人求乞时,念的顺口溜。民国初经象山东乡溪沿村盲艺人“花眼定”(1892.3—1971.6)等人试念加唱,形式遂趋定型。另据象山民间艺人口传:新闻产生在南末时期,当时兵荒马乱,象山人逃荒或被掳在外地,有13个象山有志者,从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发出,想把在外的象山游子召回故乡,一路上用象山乡音演唱来吸引他们。在这过程中他们吸收了临安、杭州、绍兴等地的民间曲艺的养分,逐渐形成了唱新闻。
民国期间,象山有三个号称“新闻大圣”的艺人:贤庠镇海墩村贺根木(1910.5—1985.7)、涂茨镇大坦村傅天龙(1901.2—1982.8)、墙头镇吊水眼村周成法(1913.4—1988.2)。他们以唱传统节目为主,如《三县并审》、《药狗记》、《雌雄镯》、《玉手坠》、《吊发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荣彪、董顺发创作的象山唱新闻节目以现代题材为主,如《互助合作好》、《黄继光》、《爬雪山过草地》、《军民鱼水情》、《抗美援朝》、《把余粮卖给国家》、《人人拥护四十条》、《共产党员夏正才》、《女共青团员夏秀娣》等,多次参加省、地区会演、比赛,屡屡获奖。1981年创作的《骨肉同胞》参加宁波地区演出并获奖。
当前“唱新闻”的表演形式、表演技巧、伴奏曲调都有了新的发展。唱新闻从早期演出形式为乞丐手执锣鼓一人演唱,发展成二人或多人同演,唱白紧密结合,另有乐队伴奏的一种曲艺形式。节目《陈老大的心事》于2007年获浙江省第三届曲艺大赛创作表演一等奖,2008年在全国“牡丹奖”曲艺大赛中获提名奖。节目《让洞房》于2009年获宁波市第三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成人组群星大奖。
“唱新闻”在全县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基本内:容 唱新闻是广泛流行于宁波市所属象山县以及周边地区北仑、鄞州、镇海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因它极具象山地域特色,故在象山称“象山新闻”。
(1)表演形式:唱新闻的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演出方式分单口(一人演出)与双口(两人演出)两种。单口演出时,左手持小锣、竹板、右手持鼓槌、锣片(竹片),左腿上放一只小腰鼓,有时边敲边说唱,有时唱完一段敲一阵锣鼓,然后接着说唱。双口演出时,一人为主,并自敲鼓、板;另一人伴唱。一般在演出前先敲一阵锣鼓,以招揽听众,俗称“闹场”。开演时先唱四句或六句唱句,叫做“书帽子”,然后转入以唱为主,间有说白的正书表演。
唱新闻因演出场所有不同而有不同的演出称谓:站在老百姓门口说唱,称为“唱门头”;进入居民天井、明堂之中说唱,称为“椤便场”;在开行的航船上为旅客说唱,称为“唱火轮”;在庙会、集市上说唱,称为“唱灯头”;进入书场说唱,叫做“唱场子”。旧社会唱新闻的艺人,多是肓瞽男,奔波漂泊于各地卖艺,类似乞丐;只有少数表演水平较高的艺人,才有可能进入书场演出。
(2)唱词、曲调:基本上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长短句,双句押韵,用象山方言演出。声腔以[新闻调]为主,兼用[慈调](与四明南词的[赋调]相似)、[悲赋调](与四明南词的[慈调]相似)。

 
[新闻调]文体为七字(包括增、减)奇言对偶句式,每段句数不限。乐体为一个语音化的、有节拍的、吟诵性的单唱句的重复和变化。这个单唱句的首、尾两字多在强拍上,中间字位和句幅均无定规,如××︱××︱×0 或︱××. ︱××︱××. ︱×0︱或︱××  ××︱××. ︱×0︱均可,紧凑时亦可:××︱××︱×× ×0︱。唱腔多为一字一音,依字行腔,极为口语化,叙事性较强,句末落音有5、6、1、2、3、(3)等多种,因字声关系常有前倚音,如               ;滑音甚至无明确音高的音也常有,如 等。无严格上句之分。具体唱腔因地(象山各地)因人(不同的艺人)而异。每段两句、四句、六句或更多均可。每段最后一句(称谓不明)则为一句幅稍长的定腔乐句,末字要加腔5小节。
(3)伴奏道具传统的有小锣、竹板、鼓槌、锣片(竹片)、小腰鼓,现在也可加入乐队演奏,乐器有二胡、三弦等。
(4)表演程式:新闻多是一人进行演唱,也有两人对唱。常用的曲调有词调、哭调、慈调、赋调、越剧等和地方小调,共几十种之多。其所用乐器有:鼓、锣,也有用竹板敲打的。艺人在演唱时,右手挟一根鼓杆及打锣木片,左手提一面小锣,两膝膝盖上按着一只小鼓。演唱前先打击几番,俗称“闹场”。“闹场”结束,即开始演唱。开头往往会先唱一个“书帽子”。或是四句,如: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出新闻。
新闻出在何方地?某某乡里某某村。
或是六句,如: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山高路不平。
海里浪大船不稳,河里鱼多水要混。
朝中官多出奸臣,世上人多出新闻。
又如:
犯关犯关真犯关,宣统皇帝坐牢监,
正宫娘娘担监饭,红皮老鼠拖小猫(读蛮音),
世上新闻交交关,且听我来说一番。
书帽子拖腔一完,即转入正书。正书里有说有唱,有时边唱边用鼓槌或锣片有节奏地轻轻叩打鼓壳或小锣。等到唱罢一段,再敲几番锣鼓,然后再接下去说唱。
(5)传统节目有长篇的《白玉带》、《吊发圆》、《柴蓬记》、《采桑记》、《雨伞记》、《唐再庆》;中篇的有《家猫告状》、《借衣还衣》、《雌雄镯》;短篇的有《秀娣闹海》、《沥洋粮厂俞银根》等。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乐器及道具:小锣、小腰鼓、鼓槌、锣片、竹板,当前加上乐队的二胡、三弦。
主要作品:长篇节目有《吊发圆》(象山始创)、《采桑记》、《雨伞记》、《唐再庆》、《笼箱记》、《玉手柱》、《还金镯》、《白玉带》、《陆德林掏风藤》、《黄糖记》等;中篇有《锁吊兰私情》、《三县并审》、《药狗记》、《雌雄镯》、《借衣还衣》、《家猫告状》、《秀才卖桃子》等;短篇有《人人拥护四十条》、《沥洋糖厂俞银根》、《秀娣闹海》、《陈老大心事》、《让洞房》等。 

 
传承谱系 :    唱新闻兴起于清末,因所唱内容多为当下发生的时事而得名,系源于民间生于民间的曲艺品种,因此在象山最早唱新闻的艺人无史料记载。根据调查所得,已知最早有名的唱新闻艺人是生活在清宣统年间的花眼定(1892.3—1971.6);
第二代是生活在民国年间的贺根木(1910.5—1985.7)、傅天成(1901.2—1982.8)、周成法(1913.4—1988.2)等人;
第三代有(新中国成立以后)孙绍庚(1926生,已亡故)、林恭池(1937—2005)、董顺发(1926—2005)、叶荣彪(1918—1990)、郑修月(1925—)等;
第四代是叶胜建(1960—)、张兴舰(195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李素琴(1963—)、陆莲红(1964—)、吴巧燕(1965—)、葛丹萍(1967—)是第五代传人。   
代表性传承:人 叶胜建,生于1960年3月,是象山著名的新闻艺人。他的嗓音醇厚,悦耳动听,极富感染力。打鼓技巧高超,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敲锣板,无名指和小指夹鼓棒,用一只手就能敲锣打鼓,且节奏精准、流畅,此技法县内无人能出其右。
叶胜建演唱曲调丰实,掌握象山唱新闻的所有曲调,特别是能唱难度最大的词调。演唱题材广泛,既能唱《庵堂寻母》、《倭袍》等传统节目,也能唱《滨海半岛面貌新》、《让洞房》等当代节目,内容多劝人为善,鞭挞丑恶。他还善于即兴发挥,能写词谱曲。
2009年,叶胜建演唱的新闻《滨海半岛面貌新》获象山县首届“文化杯”戏剧、曲艺大奖赛二等奖;由他设计唱腔并主演的《让洞房》获宁波市第三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成人组群星大奖。   

传承谱系: 唱新闻兴起于清末,因所唱内容多为当下发生的时事而得名,系源于民间生于民间的曲艺品种,因此在象山最早唱新闻的艺人无史料记载。根据调查所得,已知最早有名的唱新闻艺人是生活在清宣统年间的花眼定(1892.3—1971.6);
第二代是生活在民国年间的贺根木(1910.5—1985.7)、傅天成(1901.2—1982.8)、周成法(1913.4—1988.2)等人;
第三代有(新中国成立以后)孙绍庚(1926生,已亡故)、林恭池(1937—2005)、董顺发(1926—2005)、叶荣彪(1918—1990)、郑修月(1925—)等;
第四代是叶胜建(1960—)、张兴舰(195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李素琴(1963—)、陆莲红(1964—)、吴巧燕(1965—)、葛丹萍(1967—)是第五代传人。   
代表性传承:人 叶胜建,生于1960年3月,是象山著名的新闻艺人。他的嗓音醇厚,悦耳动听,极富感染力。打鼓技巧高超,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敲锣板,无名指和小指夹鼓棒,用一只手就能敲锣打鼓,且节奏精准、流畅,此技法县内无人能出其右。
叶胜建演唱曲调丰实,掌握象山唱新闻的所有曲调,特别是能唱难度最大的词调。演唱题材广泛,既能唱《庵堂寻母》、《倭袍》等传统节目,也能唱《滨海半岛面貌新》、《让洞房》等当代节目,内容多劝人为善,鞭挞丑恶。他还善于即兴发挥,能写词谱曲。
2009年,叶胜建演唱的新闻《滨海半岛面貌新》获象山县首届“文化杯”戏剧、曲艺大奖赛二等奖;由他设计唱腔并主演的《让洞房》获宁波市第三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成人组群星大奖。

  四、项目论证

 
主要特征 
(一)贴近生活、题材广泛,唱新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传统题材(如《玉手坠》、《顾罪臣》等)、现实题材(如《共产党员夏延才》、《志愿军荣英雄黄继光》等)、历史典故、新闻实事、农事耕织、社会百态(如《童养媳》等)、人生礼仪等,可谓丰富多彩,深受百姓喜爱。
(二)唱新闻的语言、唱腔,绝大部分都用象山土腔(乡音)土调演唱,乡土气息浓。唱词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深刻地反映出人们的喜怒哀乐。演唱讲究“字清、腔圆、音准(象山话)、板稳”,并要求“句句有神,字字有力,唱腔自然”,内容多宣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良、质朴的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三)唱新闻演出灵活机动性强,一人演唱兼伴奏演出。伴奏乐器简单:一锣一鼓即可,甚至碗、杯也可代用。场地不受限制,码头、航船上,居民门口、天井、明堂都可表演,甚至在田间路口也可表演,因此流动性大,此种表演遍及全县各地,甚至流传到异地他乡。
(四)“唱新闻”的演唱曲调丰富。有“大亨调”、“慈调”、“嗳嗳调”、“哭调”、“赋调”和地方小调(山歌、快板等)。但“程式化”强,如“赋调”中,有一定曲调套路。如“公堂赋子”、“引路赋子”、“打扮赋子”、“摇撸赋子”、“推车赋子”等等,对于盲人来说,便于掌握演唱规律。
   
重要价值: (一)唱新闻表演的内容,不管是传统节目,还是现代的节目,都深刻地反映出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表现了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质朴的道德观念、美学观念。一方面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帮助人们识别哪些是科学发展观,哪些是封建迷信;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经过一代一代的承袭、繁衍,始终活跃在人民大众中,许多动人的故事,优美的唱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锤炼,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二)唱新闻有它的历史研究价值。在我国整个历史进程中,唱新闻中始终有一批作品,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表达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进步思想,如反封建、反科举、宣扬民主,歌颂爱国、爱民族的英雄;鞭挞封建专制、迷信愚蠢、民族败类、伤风败俗的丑恶行径等等,对传承历史、诠译历史起着特殊作用。
(三)唱新闻更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曲调与民歌、民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旋律简洁、动人,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宜听、宜记。旋律具有极大灵活性,可说可唱亦可半说半唱,抒情寓于叙事之中。尤其是与明清俗曲关系更为密切,互相吸收、互相促进。许多地方戏曲是在曲艺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研究我国地方戏剧的起源、种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濒危状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电视机等现代传播媒体的普及,观看唱新闻的观众越来越少,很多艺人改行另谋出路。特别是老艺人目前都年事已高,中青年表演艺人越来越少,目前全县唱新闻艺术人仅丹东街道的叶胜建和黄避岙鸭屿村的张兴舰,丹西街道李素琴等六人,唱新闻后继乏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五、项目管理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调查唱新闻的历史渊源和历史沿革情况,采访民间新闻艺人,查阅《象山县志》第529页记载的有关唱新闻的资料;
(二)整理唱新闻的资料:①唱新闻的历史渊源;②唱新闻的传统曲目、现代曲目及唱新闻的音乐资料;③唱新闻的影像资料和摄影资料。
(三)举办象山县首届“文化杯”戏剧、曲艺大奖赛,培养唱新闻新人,传承唱新闻艺术。
(四)组织唱新闻《让洞房》参加“宁波市第三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扩大唱新闻对外影响。

资金投入情况 
已投入资金共20.7万元:
其中调查、采访唱新闻的历史渊源、历史沿革情况和新闻伟承人,投入资金2.7万元;
整理“唱新闻”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传承人演出费等)投入资金2万元;
举办象山县首届“文化杯”戏剧、曲艺大奖赛6万元;
组织唱新闻《让洞房》参加“宁波市第三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投入资金约10万元。

 六、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一)进一步完善唱新闻的历史资料,深入调查新闻的历史渊源和新闻艺人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二)整理较全面、系统的唱新闻的音乐资料和文字资料;
(三)关注老艺人健康状况,解决老艺人实际生活困难,为他们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传艺;保护老艺人传统长篇节目。
(四)采取民间集资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扶持、发展民间新闻队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农民文化节等活动的表演中去,扩大唱新闻影响力,唤起全社会的欣赏兴趣。
(五)开展唱新闻进校园活动,建立多个唱新闻走书传承基地和传习所,鼓励艺人收徒,经常组织汇演,不断培养唱新闻接班人,特别是节目编创人员,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唱新闻的传承难题。
(六)加强对唱新闻的研究工作,在继承传统表演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唱新闻的节目和表演形式。
   
五年计划 时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0 完成普查资料整理、归档,开展老艺人生存调研,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抢救濒危节目。 建立完整的唱新闻档案,为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打下坚实基础。   
 2011 完善、发展唱新闻传承和培训基地,创建曲艺研究会(包括唱新闻的研究)。 建立唱新闻传承机制,使唱新闻的发展置于科学的理论指导下。   
 2012 对唱新闻建立较完整、系统、规范的影像资料,举行唱新闻大奖赛。 对唱新闻的发展历史、内容、形式、音乐有一个较完整的直观印象。   
 2013 做好传承人保护有关工作;选择有条件的学校着重培养学生苗子;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对唱新闻宣传力度。 招收10名左右青年开展传承教学,使唱新闻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成为较有影响的民间曲艺项目。   
 2014 组织专业人员对唱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召开研讨会,编写出版系统介绍唱新闻的专著一部。 充分发挥唱新闻的艺术特色,为繁荣民间曲艺作贡献。   
保障措施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唱新闻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委宣传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文化馆、各镇乡(街道)有关领导为成员;
2、把唱新闻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列入县“十二五”文化规划,以确保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将唱新闻保护经费列入地方每年的财政预算,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确定保护资金专款专用;
4、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唱新闻的历史渊源、文字资料、道具、音乐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数据化处理,建立数据库;
5、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定专人负责唱新闻的传承保护工作。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235万元 (1)搜集整理唱新闻资料,建立资料室40万;
(2)编写出版唱新闻史料20万;
(3)录制象山唱新闻影像资料10万;
(4)培养10个传承人、建立5个传承基地(传习所)80万;
(5)每年演出补助费2万,五年共10万;
(6)每年的新闻媒体宣传费5万,五年共25万;
(7)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2万,召开5次,共10万;
(8)每年制作、更新唱新闻器乐、道具费用3万,五年共15万;
(9)每年举办一次唱新闻大奖赛5万,五年共25万。 100万元
(每年投入20万)   
备注 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上述五年计划的实施顺序可能会有调整。 


七、重要电报辅助材料

(一)唱新闻分布图


(二)唱新闻历史资料


(三)唱新闻照片资料








申报材料使用授权书
 
 
 
有关“唱新闻”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同意在宣传和推广工作中使用。
 
 
 
 
 
 
                                     象山县文化馆
                             二OO九年八月六日
 
 
 
 
 
 
 
 
授权证明
 
 
 
同意“唱新闻”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此证明。
 
 
 
 
 
                                象山县人民政府
                              二OO九年八月十日
 

 

 省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